人才培养

您的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3-10-19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元月,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与竞争力,是我国农业政策性改革、完善的重点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从总量不足变为结构性矛盾,重点体现在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两个方面,主要在于供给侧”。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中的供需错位、要素配置失衡、产销结构错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为有效缓解农业供给端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及完善的主要方向。

  本课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农业职业人才培养理念,以此为基础,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市场需求规律,对目前中职学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反思及革新,以求建立一种全新的服务于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为中心;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吸引社会多层次及多机构广泛参与为目的。这种办学模式以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于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重点,极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各种各样的办学要素,以达到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探索一条既适应职业院校办学改革要求又能满足农业供给侧改革需求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是以农业供给侧为抓手,针对结构性方面的问题而做出的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最优化各要素配置,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数量。农业供给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指劳动、资本等资源投入或政府管理的投入等;二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由结构优化、制度变革以及要素升级来决定。当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强农业,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重点在于:竞争力的提升、农业科技的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及质量安全,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走出一条“高效产出、产品安全、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职业教育则可以通过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宽办学渠道,为供给侧改革培养出更多、更好、更专业的职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有特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相对稳定。

  (二)理论依据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结构性问题越来越凸出:有效的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生产成本过高使得农产品市场出现“高成本---高价格----高库存”恶性循环,不合理的供给结构,造成林地、湿地、草地等过度开垦,地下水被超采严重,农业污染加剧,导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了极限。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主要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为消费者提供大量“高品质、多种类”的农产品,形成结构合理的农业供给,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受当前农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结构性约束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观的转变,由注重产品价格等外部要素转向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因此,农业供给侧必须适时的对自身的结构进行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其具备的一般性条件和特征,还有农业自身的特殊性与重点来进行。因此,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调结构、提品质、保供给、促融合”等方面来进行。农业职业学校必须根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及人才标准,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制定完善的课程、能力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评估体系。

  三、文献综述

  英、韩、德等国家的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十分成熟,他们的办学机构主要是农业职业学校,根据农产品供给侧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充分适应供给侧人才市场的需求,教学采取“双元制”,了解市场变化, 开设新的专业, 制定新的课程,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受到市场广泛欢迎[1]。法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及技术两种,法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体系,对法国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及完善我国现代农业与职业教育体系,法国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值得我们借鉴[2]。同时,我们也要规避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短期的农业职业大学与普通的大学生源存在一定冲突,一些技术文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还有学位制度的复杂及证书文凭较多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必须引以为鉴。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以及适应于现代农村建设的高素质农民[3]。这种成功的经验,及其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各国对农业教育及培训的反思主要在于: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形式, 改革、调整自身的结构。使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能最大程度与农民的需求进行衔接,面向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体系,注重培训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国外这种最程度的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 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值得我国好好地学习。

  2017年,党中央大力号召: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学者提出,在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必须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他们认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劳动产品的结构缺陷,农业劳动主体的落后是更深层的矛盾[4]。因此,农民的素质问题,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最终,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可以来解决这个问题。职业学校,是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场所,通过大力兴办农业职业教育,提高教学的质量,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还有学者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联系起来。根据农民进行的现有农业生产来组织相应的培育形式,按照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担任的不同角色来进行培养[6]。但是,具体到如何培育?谁是培育的主体?学者们并没有深入研究[7]。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将传统农民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形成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通过激活劳动力内生动力来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借鉴了国内外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主要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需求市场为依托,以农业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需求的特点,参考国内外先进的实践经验,探寻出一套适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市场需求的农业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内容

  1.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能力体系建设。

  2.职业学校供给侧改革教学体系建设。

  3.丰富种养植品种,开发深加工技术,拓展供给侧产品链。

  4.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供给层次。

  5.加大农业安全教育,保障农产品供给侧产业安全,确保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6.运用现代生物科技技术,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产品供给侧生态环境。

  7.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增加农产品供给侧的竞争力。

  8.利用社会市场营销知识,更好的分析选择市场,增加供给的有效性。

  9.扩大农业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新农村建设。

  10.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学历试点教育,提高生产第一线农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

  11.加强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三农”从业者整体素质。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

  为了解最新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对供给侧人才需求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根据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这对课题研究非常有参考与指导作用。

  2.文献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借鉴国内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成果。

  3.质的研究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计划采取分组研究法,然后归纳总结出教学模式质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本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通过现象找到规律,我们将采取大量的教学实践行动,从而找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种方法能确保课题研究成果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更好的现实指导作用。

  (二)技术路线

  1.成立课题组。

  2.确定研究对象与方法。

  3.全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确立供给侧改革职业技术人才的能力体系。

  4.开展各种培养方式的实践探索,找到最适合、最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归纳总结,写出研究报告。

  6.写出成果报告并请专家组进行结题答辩。

  六、研究过程

  1.准备及开题阶段(2017年3月—2017年8月)

  本课题审批通过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马上组织了课题组专项工作会议,进行了组织动员。制定课题研究总体工作计划,分配各项工作。明确以下分工:由吕清华全面负责课题整体组织工作、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杨菲菲负责课题的协调工作,并撰写研究报告及成果公报;喻艳、甄艳红、周习才、王前勇、代立银、潘三明、李洪涛、陈友法、王立和等负责相应子课题研究并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

  2017年7月7日,由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在武汉市农业学校举办开题论证会,主任委员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李进生教授,成员包括武汉市教科院职成室高级讲师王蕾,市教科院职成室高级讲师吴彬等。

  专家组意见一致认为:要进一步明确并细化研究范围、对象和内容,完善研究方案;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分析总结,避免短期效应,探索一条既适应职业院校办学改革要求又能满足农业供给侧改革需求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2.初具成果阶段(2017年8月—2020年3月)

  (1)2017年8月-2019年3月,中期检查阶段

  2018年12月20日武汉市教科规划办组织有关专家,在武汉市农业学校进行课题中期检查。专家组意见一致认为:应吸纳更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开展、参与,扩大参与人员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和精准,相关概念进一步厘清,核心成果进一步凸显;加强研究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完善研究内容。

  (2)社会调研

  2016年起,我校就开始了对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效果及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依照农业供给侧改革需求,针对各种不同的培训,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农业培训,通过送教下乡,对四个试点教学点的学员进行培养,后期,对学员们的家庭收入情况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调研,这些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际材料。

  (3)2019年3月-2019年12月,课题交流研讨阶段

  为了保障课题顺利进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讨论交流。2019年12月,借助湖北省农业中职年会平台,举行课题报告会。湖北省农业中职年会在荆门市东宝区职教中心举行,我校做为组长单位,将本课题的研讨报告作为会议的重要议程。由课题负责人吕清华面向全省近70名农业职教专家进行了课题专题报告会,并广泛收集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意见和建议。各位专家包括省教科院专家领导方芳等对前期课题研究成果结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后期的研究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为课题后期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2019年12月-2020年3月,总课题研究阶段

  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前期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负责人对课题进行统筹安排,各子课题负责人负责监督各子课题的完成情况;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进行调查调研;定期开展交流讨论会,及时总结所取得成果,对获得的调查结果、研究成果进行整体归纳总结,形成各个阶段性成果,撰写成文字材料进行论文评比或公开发表。由课题负责人对各子课题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及总结,写出研究成果报告。同时,完成课题审批书及成果公报。

  3.成果分析阶段(2020年3月—2020年10月)

  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论文)与总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对研究成果报告部分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课题组根据学校专家组的修改意见,对子课题的分析报告进行论证修改,并在此基础上,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相应的补充与完善。

  七、研究结果及分析[9]

  (一)调整农业职教知识结构,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1.丰富种养品种,开发深加工技术,拓宽供给侧产品链

  农业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及时调整知识结构,适应供给侧改革需求。武汉市农业学校从此入手,做了较多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为农民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从2005年开始,学校面向武汉市的农村农民,开设各种短期技能培训班,每年举办60多期,吸引近8000名农民来校学习。通过实用技术的学习,丰富技能结构,还可以根据市场的行情,来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对农产品进行初、深加工,丰富了供给侧的农产品,延长了产品链,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2.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供给层次

  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武汉市农校,开办了近百个各种不同的关于最新农业科技的培训班,培养出近万名科技致富能手。主要包括无土栽培、蔬菜新品种栽培、光伏大棚栽培、生猪生态养殖等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农民们能够运用这些最新的技术,提升供给侧的农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扩大市场空间。

  3.运用现代生物科技,营造良好农产品供给侧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降低了供给侧农产品的品质,消费者的认可度也随之下降。农业职业教育可利用各种平台,极力推广生物科技,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供给侧生态环境。运用现代生物科技生产出的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正是因为在生产过程当中,合理运用生物科技技术,生产出健康农产品,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大力推广及运用生物科技技术,营造出良好的供给侧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利用“互联网+”,打造智慧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侧的竞争力

  “互联网+农业”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及传统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传统农业存在的技术落后、信息闭塞等缺陷,使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互联网+农业”拓宽了市场空间: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给农产品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竞争力。

  5.利用市场营销知识,分析、选择市场,保障供给的有效性

  通过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向受教者传授更多、更好的市场营销知识,让他们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发展规律,最终达到能够驾驭市场的目的。在全日制学生的教学当中增加一些市场营销课程,同时,创办相应的短期培训班,提升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2017年,武汉市农业学校,依照农业供给侧改革需求,先后开办了20多个不同类型的特色培训班: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湖北省现代青年农场主休闲农业、“巾帼巧娘”技能等,培训人员有4448人。形成了一整套“快速充电、迅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新时代“新农人”的典范,不仅能够自己致富,同时带动了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农业产业发展,最终达到“激活一方产业,带富一方农民”的目的。近两年来,各级媒体共计100多篇报道了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社会反响很好。

  (二)拓宽办学渠道,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1.加大招生规模,吸引更多新农村建设者

  通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创建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农业技术。在现代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生产者,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的农产品。

  2.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试点,提高生产第一线农民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关键。2015年,武汉市农业学校招收了200名职业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试点工作。这种科教推广行为引起了广大农民的极大兴趣,他们涌跃报名。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更受市场欢迎。

  3.加大培训力度及规模,提高“三农”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武汉市农业学校,从1996年就开始了全市农民各种培训工作,近二十年来,累计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才4万多人次、农村实用人才7万余人次,形成了“武汉模式”的农业培训特色,被各级领导和业内专家誉为武汉市农业的“黄埔军校”。

  4.发挥“农广校”的优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教育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要面向农村干部及农民,实施农、林、牧等相关专业的中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以及实用技术培训,对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继续教育。农广校由于规模大,分布广,是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场所。

  近两年,我校认真贯彻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试行)》文件精神,以“送教下乡、校企合作、农学融合”的培养模式,招收了400多名农民学员,进行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以及社会化服务能力的高素质农民[10]。

  为检验我校供给侧人才培养成效,我们对“送教下乡”四个教学点学员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9]。

  1.供给侧人才培养是实施农村“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

  参照2015年国家人均收入2600元贫困线的标准,入学前,学员贫困家庭有33.33%。经过二年受教后,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在专业生产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会运用新科技技术生产农产品,会电子商务。依照国家2019年的人均收入标准,学员们都实现了脱贫。参照2019年武汉市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66.67%的学员超过了平均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见附录表1)。

  2.供给侧人才培养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有力推手

  2019年,东西湖区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主要是蔬菜种植专业户,他们家庭的平均收入达4.65万元,超过市平均收入20%。江夏区的主要是做苗木栽培与经营,家庭平均收入达4.66万元,超过市平均收入20.1%(见附录表2)。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步入致富快车道呢。经调查,在这些学员当中,从事蔬菜及苗木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占5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这类专业知识,重视农产品营销教学,让大家掌握不同的营销手段。这样,学员们学会了网络营销技术,拓宽了产品的销路,加大了收入幅度。

  3.农业供给侧人才培养是提高移民收入、稳定移民安置的重要举措

  2010年6月10日,实现了全省“第一搬”的黄陂区,最先启动移民安置工程项目。其中,移民安置点中规模最大的是六指街新博村,共安置移民122户共计527名。为提高移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在市农委移民局的引领下,我校在村里开设了“送教下村”教学点--新型职业农民中专班。确保村民在田间地头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经过农业供给侧人才培养,提高了学员们的致富能力,加快融入武汉都市农业发展当中。2019年,学员家庭人均收入3.17万元,较2016年增了20.55%,显著高于市农村人均收入(见附录表3)。

  八、研究创新及成效

  (一)研究创新

  本课题的最大创新点在于紧紧抓住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才的市场需求,一种全新的能力体系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运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究成效

  本课题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依据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农业职业学校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农民。他们不仅能够自己致富,同时带动了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农业产业发展,最终达到“激活一方产业,带富一方农民”的目的。我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我校这种成功检验的文章有100多篇,得到很好的社会反响。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在专业生产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会运用新科技技术生产农产品,会电子商务进行网络营销,拓宽了产品销路,增加家庭收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他们已成为武汉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

  九、研究反思及展望

  (一)研究反思

  1.农业职业教育生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失衡,老龄化趋势明显,社会对农业行业的偏见,使选择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学员数量都严重不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的落差。这一社会现象对本课题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在某一特定区域(村或村民小组)人才培养的规范效应难以发挥,对当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就非常小,难以发挥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2.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专业偏离农业等现实问题影响到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 以湖北省为例,当前全科农业职业学校只有武汉市农业学校一所,其它市、洲、县职业学校只有极少数保留有农业类专业,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主要以参加技能高考为主要目的。这一现象让本课题的研究难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实践探索,这让课题研究的社会服务区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3.各级政府和部门组织的农业类培训内容安排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教学组织不严谨,非农技能培训内容偏多等问题,这种现象对本课题研究的影响也很大。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在于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以及效率,建立合理的农业供给体系,本课题研究的人才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各级培训平台大量培养高素质农民,提高其解决生产、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得农业供给侧农产品供给结构以及质量能很好地满足资源生态与消费市场的需求,形成一套合理而高效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二)研究展望

  当前,新冠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经济。为应对这一时代巨变,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最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本课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课题组可以根据更加深入的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过建立健全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双循环新格局的农业技能人才。另外,也应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及研究视角的转换上下功夫,开创新的研究空间,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助力,让农业职业教育为实施新时代乡村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十、参考文献

  [1] 王丽.国外农民培训经验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11(7):127-128.

  [2] 马吉帆,曹晔.法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2):19-32.

  [3] 李红,王静.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及启示[J]. 教育与“三农”,2012(2):38-44.

  [4] 钱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要点探究[J].经济纵横,2017(05):14-19.

  [5] 张红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06):9-10

  [6] 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05):38-42.

  [7] 韩长斌.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山东农机化,2016(03):10-12.

  [8] 王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9] 吕清华.武汉市农业供给侧改革职业人才培养效果及需求调研[J]. 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7):14-15.

  [10]吕清华.武汉市农业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精准扶贫”实践效果 [J]. 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0):2-3.

  十一、附录

  新洲区新型职业部分农民学员经济收入情况统计表(三店街李旻村)(表1)

  image.png

  东西湖区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经济收入情况统计表(表2)

  image.png

  黄陂区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经济收入情况统计表(新博村)(表3)

  image.png